【探字寻根读诗文】291:临渊“肃”持
发布时间:2024-03-17 21:05:10

  ”中的水流状也有讹变为“米”形的,繁体楷书写作“肅”或“粛”,现在参考草书字形简化为“肃”。

  “肃”字在书写时需在三处特别注意:首先,第二笔是长横,一定要突破折笔通出去,这是表示手的“又”字中长长的手臂;其次,第五笔是竖撇,这是由“”字演变而来的,应该指深渊一边的水岸,如果不写好,容易与第七笔的短撇雷同;最后,下半部分四笔的顺序是由外而内、从左到右(详见下图)。

  也有人认为,“肃”金文字形()的中下部是舟,上部表示两人手握竹篙,谨慎驾驭小舟航行;后来的金文字形(

  )在中间加入了“水”,上部突出竹篙,俩人形与舟相连。还有人认为,“肃”的上部是“聿”,指笔,代表做事。

  “肃”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属“”部,“”部仅有一个“肃”字。有人认为,“”“聿”在古代相通,“”是“聿”的附形部首;“聿”(甲骨文

  )是“笔”的本字,以“聿”构成的字大都与“笔”或“手”有关,如书(書)、画(畵)、肆、肇等。

  “肃”的本义是“恭敬”,如成语“肃然起敬”;引申为“严峻”“严肃”,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赏罚肃而号令明。”。又引申指“整肃”“整顿”“清除”,如梁启超《谭嗣同》:“清君侧,肃宫廷。”后又作形容词,意为“肃杀”“凄寒”“萎缩”等,如“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”(八上《三峡》)。

  “萧”(小篆)是形声字,本义指“艾蒿”,如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“萧然”是“寂寞冷清的样子”,如“满目萧然”(九上《岳阳楼记》)。“萧瑟”指的是“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”或“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”,如“秋风萧瑟”(七上《观沧海》)和“回首向来萧瑟处”(九下《定风波》)。“萧条”有“荒凉的样子”的意思,如“柴门何萧条”(八上《梁甫行》)。“萧萧”常作拟声词,如在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(三上《夜书所见》)中指“风声”,在“萧萧暮雨子规啼”(六下《浣溪沙》)中指“雨声”,在“萧萧班马鸣”(八下《送友人》)中指“马鸣声”;另指“超逸脱俗的样子”,如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康身长七尺八寸,风姿特秀。见者叹曰:‘萧萧肃肃,爽朗清举。’”还指“冷落萧条的样子”,如杜甫《秦州杂诗二十首》之十七:“车马何萧萧?”

  “啸”(小篆)是形声字,本义是“嘬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”,因啸声清扬和畅,有谦恭肃穆的意味。“啸”是古人一种特殊的习尚,与蒙古歌唱艺术“呼麦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哨音乐,名士们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。叶嘉莹在《汉魏六朝诗讲录》中评说:“魏晋之间有很多对现实生活感到压抑不平的才智之士,他们都很善于吟啸的。”“啸”源于内心隐秘的思想活动,而又激越地表现于无言的外在形式,这种奇妙的搭配使其成为乱世中高人逸士最倾心的一种抒怀方式:阮籍“嗜酒能啸”,谢安“吟啸不言”,潘岳“长啸归东山”,陶渊明“登东皋以舒啸”……“啸”风在唐代尚有遗存,王维“弹琴复长啸”,李白“仰天长啸出门去”;宋时,仍有文人以“啸”抒怀,苏轼是其中代表,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是他一生的写照。宋之后,“啸”声渐息,诗词中的“啸”更多是“动物的长声叫”或是“风雨等自然物发出高而悠长的声音”。


本文由:半岛真人下载 (中国)官方网站最新APP下载安装/IOS下载提供